防撞桿(Bollard)是一種常見的 道路與公共設施防護裝置,主要由 金屬、混凝土或高分子材料 製成,形狀大多為 直立圓柱或方柱,固定於地面,用以阻擋車輛進入特定區域、引導交通流向,或在突發事故中吸收衝擊力。
防撞桿的核心目的在於:
限制車輛通行,避免誤入行人區或危險場所。
分隔車流與人流,提升交通秩序與安全。
吸收或分散撞擊能量,減輕事故傷害。
兼具導引、警示與美觀功能,提升公共環境質感。
防撞桿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 17 世紀的歐洲港口,當時多使用退役的木船桅桿立於岸邊,作為繫船柱與港口防護。隨著工業革命與汽車時代的到來,防撞桿逐漸轉型為 城市交通與公共安全設備。
20 世紀後期,隨著恐怖攻擊與高速車禍事件增加,歐美各國開始研發 高強度防撞桿,不僅用於交通管理,也作為 反恐設施,例如保護政府大樓、機場與金融中心。今日的防撞桿,已兼具 安全性、機能性與設計美學,成為智慧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固定式防撞桿:以深埋混凝土基座固定,能承受高速車輛撞擊。
可移動式或可伸縮式:透過機械或液壓裝置升降,靈活控制區域通行。
能量吸收型:使用彈性材料或特殊結構,分散衝擊能量,降低車輛與人員傷害。
反光漆或反光貼:提升夜間與惡劣天候的辨識度。
警示燈與太陽能爆閃燈:增加遠距能見度。
色彩設計:紅白相間、黃黑相間是最常見的警示配色。
規劃車流:可設置於道路分隔、轉彎或出口處。
引導行人:常見於人行道與停車場出入口。
固定式防撞桿:最常見,透過混凝土基座固定於地面。
可拆式防撞桿:底座可拆卸,方便在需要時移除。
升降式防撞桿:液壓或電動控制,可根據需求升降。
鋼製防撞桿:強度高,常用於道路、港口、機場。
混凝土防撞桿:質量大,適合長期固定設置。
高分子塑料防撞桿:重量輕,常見於臨時施工區。
不鏽鋼與鑄鐵防撞桿:兼具強度與美觀,多用於商場與公共建築。
交通管理型:道路中央、轉角等處,分隔車道與人行道。
安全防護型:高強度設計,可阻擋高速車輛。
裝飾型:結合城市景觀設計,美化環境。
道路交通安全
設置於道路中央分隔線、轉角、停車場出入口,避免車輛亂入。
行人安全防護
校園、醫院、商場前人行道,避免車輛誤衝。
重大建築與公共設施
政府機關、金融中心、機場,用於反恐防護。
工地與臨時施工區
配合警示燈或圍籬,保障施工人員安全。
港口與倉儲區
引導大型車輛進出,避免碰撞建築或設施。
阻止失控車輛闖入人群密集區,降低事故傷害。
在道路分隔與停車場管理中,防撞桿能有效引導車流。
避免車輛直接撞擊建築物、設施或行人,降低經濟損失。
在高風險地點,防撞桿成為防止衝撞攻擊的重要屏障。
檢查固定基座:確保不鬆動、不傾斜。
表面維護:定期補漆,避免生鏽或反光效果下降。
檢測強度:經歷撞擊後需檢測結構是否損壞。
清潔警示裝置:保持反光膜與燈具清晰可見。
機械型防撞桿:液壓或升降裝置需定期保養。
不同國家對防撞桿設置有不同規範:
美國 ASTM / DoD 標準:針對防撞桿抗撞等級進行測試(可抵擋多噸重車輛高速撞擊)。
歐洲 EN1317 標準:規範護欄與防撞設備的吸能性能。
台灣 CNS 與交通部規範:針對市區道路與工地防撞設施,規定尺寸、顏色與反光要求。
智慧化防撞桿
結合 感測器與物聯網技術,能偵測車流並即時回報撞擊事件。
能源自主
搭載 太陽能模組與 LED 警示燈,夜間自動閃爍。
模組化與輕量化
使用新型複合材料,提升安裝靈活性並降低施工成本。
美學結合
將防撞桿與城市景觀設計結合,兼具安全與美觀。
高強度反恐型
未來將更多應用於政府大樓、機場與大型活動,應對突發威脅。
防撞桿雖然外觀簡單,但其在 交通安全、行人防護、公共建築安全 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從港口繫船柱到現代智慧交通設施,防撞桿的演進反映了人類對安全的高度重視。
隨著 都市化加速與智慧城市建設,未來防撞桿將不僅僅是「被動防護」工具,而是結合 感測、能源與美學 的智慧裝置,在守護安全的同時,也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