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紐澤西護欄」(Jersey Barrier),又稱 紐澤西型護欄、新澤西護欄,是一種最常見的 道路中央分隔與防撞設施。其外觀呈現 倒梯形混凝土結構,底寬上窄,具有良好的抗撞擊與導向功能。
紐澤西護欄最初設計於美國新澤西州,因其優異的 引導車輛回正、降低翻車率、吸收撞擊能量 的效果,而逐漸成為全球道路工程的標準設施。
其核心目的在於:
防止車輛越線或衝入對向車道。
降低碰撞時的衝擊傷害。
引導車輛回到行駛車道,減少二次事故。
20 世紀 50 年代,美國高速公路網絡快速擴張,交通事故頻傳,特別是 跨越中央分隔帶的對撞事故,死亡率極高。為了改善,工程師開始嘗試各種護欄設計。
1955 年,美國新澤西州交通研究機構開發出第一代「紐澤西護欄」。經過多次撞擊測試與修正,這種結構證實能有效降低事故嚴重度,並在 1960 年代逐步推廣至全美。
隨後,紐澤西護欄逐漸被引入 加拿大、歐洲、日本、台灣 等地,成為高速公路與市區道路上最具代表性的護欄形式。
底部寬大、上部收窄:確保穩定性與抗傾覆性。
斜面設計:車輛輪胎在碰撞時能沿斜面上爬,進而減少直接撞擊力。
高度:常見約 81 公分至 107 公分,能有效阻擋小客車與大型車輛。
能量吸收:混凝土質量大,可承受高速撞擊。
導向回正:車輛若偏移撞上護欄,會沿斜面爬升,讓車身逐漸被推回正向。
防止翻覆:與傳統直立護欄相比,斜面設計能降低翻車機率。
鋼筋混凝土:最普遍,耐久性高,壽命可達 30–50 年。
可移動式塑鋼護欄:以聚乙烯(PE)或高分子材料製成,可注水或注砂增加重量,適用於臨時施工區。
鋼製護欄:強度高,但造價較高,常用於特殊場合。
高速公路中央分隔
防止車輛跨越對向車道,避免正面碰撞。
道路邊坡或危險地段
在橋梁、隧道出入口、陡坡邊緣設置,避免車輛衝出道路。
工地與施工區
可使用可移動式紐澤西護欄,兼具導引與安全防護。
市區道路與公共場所
用於活動會場、機場、港口,協助人流與車流分流。
車輛在高速狀態下失控撞擊,若無護欄,極易造成翻覆或掉落邊坡。紐澤西護欄能吸收部分衝擊力,降低傷亡。
作為中央分隔,能有效分隔車流,減少違規超車與對撞風險。
在道路施工時,臨時設置護欄能保護工人安全,避免車輛誤入施工區。
大部分護欄會加裝 反光片、警示燈,於夜間與惡劣天候中協助駕駛辨識道路。
雖然紐澤西護欄結構堅固,但仍需定期檢修:
檢查破損:若有明顯裂縫或崩角,需修補或更換。
確認穩固性:確保護欄未因車禍或施工而移位。
清潔反光設施:維持夜間警示效果。
模組替換:部分塑鋼或組合式護欄可快速更換,降低維護成本。
美國標準: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(FHWA)制定相關測試規範,確保護欄能承受不同車型與撞擊角度。
歐洲規範:依 EN1317 標準,規範防撞等級與吸能特性。
台灣應用:國道與快速道路廣泛採用混凝土式紐澤西護欄,並逐步導入 附加反光片、太陽能爆閃燈,提升安全性。
智慧化護欄
加裝 物聯網感測器,可即時回報碰撞資訊,協助事故處理。
模組化設計
輕量化、易拆裝的護欄將更普遍,提升靈活性。
環保材質
採用再生混凝土或回收塑膠製成,減少碳足跡。
結合智慧交通
與自駕車系統配合,設計具高可視性與定位功能的護欄。
紐澤西護欄自誕生以來,已成為全球道路安全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其結構簡單卻極為有效,能在車輛發生意外時 降低衝擊、避免越線、保護人員安全。
隨著 交通量持續上升、智慧城市建設 的推進,紐澤西護欄未來將不再只是「被動防護」,而會進化為 結合感測、導引與通訊的智慧設施,成為智慧交通基礎建設的重要組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