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通錐(Traffic Cone),在台灣又常被稱為「路錐」、「三角錐」、「安全錐」,是一種道路交通安全設施。其外型多為圓錐體或四角錐,顏色以 鮮明的橘色、紅色或黃色 為主,並附有 反光條,確保在白天與夜晚均能被清楚辨識。
交通錐屬於 臨時性導引設施,主要用於提醒駕駛或行人注意前方有施工、障礙物或交通管制,並藉此引導交通流向,維護道路安全。雖然體積不大,但在各種臨時交通管理與公共安全中,交通錐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。
交通錐最早出現於 20 世紀初。據記載,1936 年美國洛杉磯的路德‧格拉斯曼(Charles D. Scanlon) 首次設計出橡膠製交通錐,用於替代當時常見的木製障礙物。早期的交通錐笨重且不易移動,後來隨著橡膠與塑膠工業的發展,交通錐逐漸輕便化,並成為全球道路交通管理的標準工具。
在台灣,交通錐大約於 1960–1970 年代開始被引進並廣泛使用,配合道路拓建與交通安全政策推動,逐漸成為道路施工、交通管制的基本設施之一。
現今的交通錐通常具備 輕便、堅固、耐候與可重複使用 的特性,主要材質如下:
橡膠材質
具彈性,耐撞擊,不易碎裂。
重量較大,抗風能力佳。
常用於長期施工或車流量大的道路。
PVC(聚氯乙烯)材質
輕便、價格低廉,適合短期使用。
易於大量生產,顏色鮮豔。
抗紫外線能力有限,易隨時間褪色。
PE(聚乙烯)材質
輕量、耐低溫,常用於戶外。
不易脆裂,延展性佳。
EVA(乙烯-醋酸乙烯酯)材質
兼具柔韌與彈性,回彈性佳。
不易受撞擊破壞,常見於高規格交通錐。
錐體:顏色鮮豔,常搭配反光條或高亮貼紙。
底座:多為加重設計,常使用黑色橡膠,確保穩定性。
高度:常見規格為 45 公分、70 公分、90 公分,依道路環境需求而定。
台灣的交通錐設置,主要依據《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》及各縣市道路主管機關的相關規範。常見標準如下:
顏色規定:以橘色或紅色為主,搭配白色或銀色反光條。
高度規範:
高速公路或快速道路施工:建議使用 90 公分以上交通錐。
一般市區道路:可使用 70 公分或 45 公分規格。
間距要求:通常以 2–5 公尺間隔設置,依施工區域長度及交通狀況調整。
夜間能見度:必須附有反光材質,以確保夜間車輛能清楚辨識。
抗風能力:需具備一定重量或可加配重裝置,避免強風或車輛氣流吹倒。
交通錐雖小,但用途極為多元,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道路施工隔離
用於劃定施工範圍,避免車輛或行人誤入。
交通管制導引
在臨時改道、事故處理或大型活動時,引導車輛通行方向。
停車管理
劃定臨時停車區或保留車位,常見於商場、學校、活動場館。
行人安全
在學校、社區、工地周邊提醒行人注意,避免危險。
臨時封閉
封鎖道路、隧道入口或橋樑施工區。
警示與提醒
在坑洞、積水、事故現場放置,提醒駕駛減速慢行。
道路施工區:最普遍的應用。
高速公路事故現場:警示駕駛提前減速換道。
停車場:劃分區域,維持秩序。
學校與社區:上下學尖峰時段,臨時交通管制。
活動會場:展覽、演唱會、比賽時維持人車動線。
工廠與倉庫:內部物流區分,避免車輛誤入危險地帶。
交通錐的存在,核心價值在於 降低事故風險、維護公共安全:
提升警覺性:鮮明顏色與反光條,能快速引起注意。
預先警示:提醒駕駛提前減速或轉向,避免衝撞危險。
保護施工人員:劃出安全工作區,降低工人受傷風險。
導引秩序:避免混亂,提高道路通行效率。
雖然交通錐屬於消耗性用品,但良好的管理仍能延長使用壽命:
定期檢查:確認反光條是否破損或剝落。
清潔保養:避免灰塵或油污影響能見度。
補充數量:施工或活動單位應隨時備有足夠數量。
防盜措施:交通錐常因輕便而被移動或失竊,需加強管理。
汰舊換新:若錐體變形、褪色或底座破損,應立即更換。
隨著智慧交通與智慧城市的推動,交通錐也在逐步進化:
智慧交通錐
內建 LED 燈或警示燈,夜間能自動閃爍,提高能見度。
搭配 IoT 感測器,能即時傳輸施工資訊。
模組化設計
可疊放、可延伸,提升運輸與收納效率。
環保材質
使用回收塑料或可再生材料製作,減少環境負擔。
景觀融合
在非施工用途時,設計更美觀的交通錐,避免突兀感。
交通錐雖然只是小小的交通設施,但它在 道路安全、交通管制、公共活動管理 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。從 20 世紀初的木製、橡膠錐體,發展到今日的輕量化、智慧化設計,交通錐不僅是單純的警示工具,更是城市交通安全管理的一環。
隨著都市化與科技發展,交通錐的角色也會持續演進。未來,它可能結合 智慧科技、環保理念與城市美學,成為兼具功能性與設計感的基礎設施。對於道路使用者而言,尊重交通錐的存在,就是尊重安全、保護自己與他人生命的重要表現。